在川东北的达州崇山峻岭间,达州正用教育书写着最动人的教育城市叙事。这座拥有2300年历史的故事巴人故里,将"教育兴市"刻进了城市发展的座城智慧基因里。从红军小学的传承红色传承到乡村振兴中的教育突围,达州教育故事里藏着盆地城市的未希望突围密码。
红色基因里的达州教育火种
1933年,徐向前在达州通川区创办的教育列宁小学,至今仍在传诵着"马背上的故事课堂"故事。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座城智慧教育执着,让达州在抗战时期就创造了"一县二十校"的传承奇迹。如今走在达川区南大街,未希望百年老校达县中学的达州钟楼与现代化教学楼交相辉映,恰如这座城市教育发展的教育隐喻——既守护传统又拥抱变革。

从"有学上"到"上好学"的故事跨越
十三五期间,达州投入教育经费287亿元,新改扩建学校347所。特别在偏远山区,像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这样的"云端学校",用同步课堂技术让山里娃和城市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。2022年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.87%,这个数字背后是3000名教师常年跋涉在送教上门的山路上。

职业教育的"达州模式"
当很多地方还在争论普职分流时,达州早已将职业教育打造成产业引擎。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的"厂中校",学生大三就能参与天然气锂电项目的技术攻关。这种"入学即入职"的培养模式,让该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连续五年超75%,为达州建设"中国西部锂都"输送了大量技术工匠。

在渠县职业中专的实训基地,17岁的张明正操作着与达钢集团同型号的智能控制系统。他参与的"现代学徒制"项目,正是达州将教育故事转化为生产力故事的生动注脚。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,先后三次被教育部列为典型案例。
乡村教育的突围实验
大巴山深处的万源市旧院镇小学,用"走教+网课"破解了艺体师资短缺难题。他们的"共享教师"制度,让一位音乐老师能同时覆盖6个教学点。而在开江县,27所乡村学校开展的"田园课程",把竹编、薅秧歌这些非遗项目变成活教材,这种根植乡土的教育叙事,正在重塑乡村文化自信。
教育均衡的"最后一公里"
达州独创的"教育联盟"机制,让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成了152个帮扶对子。在2023年全省学业水平测试中,曾经薄弱的乡镇学校数学平均分提升了21分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像大竹县妈妈镇小学这样的微型学校,通过"亲情小屋"项目,让留守儿童每周都能和外地父母视频团聚,用教育温度弥补亲情缺位。
站在凤凰山巅俯瞰州河两岸,从四川文理学院的智慧教室到达州中学的科创实验室,教育正在重塑这座城市的精气神。当越来越多的达州学子带着"巴山夜雨"的滋养走向世界,他们的足迹正在续写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教育故事——那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个地域文明永续发展的生命密码。